詳解剖腹產的弊端
然而,大多數的醫療單位似乎并沒有確實地將這樣的訊息傳達給婦女。與有經驗的產科醫師相比,年輕的產科醫師較傾向對產婦施以剖腹生產手術。
在英國,剖腹生產的比率從1995年的3%開始逐年成長,到2004年已達到23%。臺灣的剖腹產率更高達33%,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15%。這樣的成長有其背后復雜的因素,但是不論婦女是基于何種理由選擇進行剖腹生產,都應該知道剖腹生產并不是毫無危險性的手術。
剖宮產對新生兒的不利影響
首先剖宮產前需采用麻醉,目前大多數醫院采用的是連續硬膜外麻醉,麻醉時由于神經功能受到抑制,產婦容易出現低血壓,另外產婦在被施術時,較長時間的仰臥位,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回心血量減少,也可出現低血壓,從而影響對胎盤的血液供應,若有及時糾正,胎兒在宮內很容易出現急性缺氧,嚴重時會危及胎兒及新生兒的生命;
有些異常的胎位,在胎兒娩出時,若末能按正常機轉娩出則很容易出現胎兒骨折如顱骨骨折,肱骨或鎖骨骨折等;
特別需指出的是剖宮產還容易發生一種稱為剖宮產兒綜合癥的并發癥,剖宮產時胎兒的胸,腹部末經受在陰道分娩時承受的軟產道對其的陣發性擠壓,胎肺內積聚較多的液體,使新生兒剛出生時雖然心跳,呼吸,哭聲均尚稱正常,但由于肺內積聚液體無法排出,容易發生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
專家:分娩方式決定孩子的未來
前幾年,《英國醫學雜志》周刊發表了南安普敦大學科研人員的一份研究報告:出生后前幾個月體重輕于平均標準的嬰兒,成人后易患精神憂郁癥,而這些嬰兒的體重輕都因宮內發育不良、早產、產后營養不良等因素所致。這一報告從某些方面再次證實了美國心理學家弗赫于多年前公布的研究結果:分娩方式可能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弗赫經長期研究發現,分娩的過程盡管相對于孩子一生來看是極為短暫的,但這一過程將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性格、脾氣和氣質。
他認為,胎兒出生時若頭部受到產鉗的損傷或遭到長期陣痛的難產兒,將來可能表現出性格憂郁,并易于產生精神發育不全;剖宮產的嬰兒,由于沒有經受分娩的陣陣子宮收縮的影響,長大后往往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兩腳先于臀部娩出的胎兒,將來常常活潑好動;分娩過程中有缺氧或受麻醉劑影響的嬰兒,性格可能孤僻,且不善于交際等。